陈鼓应先生论老子之善

浏览量:410 日期:2021/4/30 20:47:17

《道德经》第54章:

善建者不拔,善抱者不脱,子孙以祭祀不辍。

修之于身,其德乃真;修之于家,其德乃馀;修之于乡,其德乃长;修之于邦,其德乃丰;修之于天下,其德乃普。

故以身观身,以家观家,以乡观乡,以邦观邦,以天下观天下。吾何以知天下然哉?以此。


今译

善于建树的不可拔除,善于抱持的不会脱落,如果子孙能遵行这个道理则世世代代的祭祀不会断绝。

拿这个道理贯彻到个人,他的德会是真实的;贯彻到一家,他的德可以有馀;贯彻到一乡,他的德能受尊崇;贯彻到一国,他的德就会丰盛;贯彻到天下,他的德就会普遍。

所以要从(我)个人观照(其他的)个人,从(我)家观照(其他人的)家,从(我的)乡观照(其他的)乡,从(我的)国观照(其他的)国,从(我的)天下观照(其他的)天下。我怎么知道天下的情况呢?就是用这种道理。


引述

“修身”犹如巩固根基,是建立自我与处人治世的基点。老子并强调由治身到治国的大小范围内,修德的重要性。社会各阶层中的德教,亦为儒家所倡导,不过在程序推衍上各家观点略有差别。例如《管子·牧民》也提出家、乡、国、天下之为治的主张,但它认为:“以家为乡,乡不可为也;以乡为国,国不可为也;以国为天下,天下不可为也。以家为家,以乡为乡,以国为国,以天下为天下。”《牧民》的观点与老子“以身观身,以家观家,以乡观乡,以邦观邦,以天下观天下”相一致,两者与《大学》修齐治平却有较大的不同,《大学》由修身到齐家之后,便由齐家急速推广到治国。然而“家”与“国”不仅性质、领域不同,所处理的事各也各异,能齐家的未必能治国。不过,《大学》的夸夸其谈,颇深入人心。


陈鼓应《老子注译及评介》